保定市成功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河北省唯一入选地级市
来源:河北新闻出版网 编辑:蔡海峰 时间:2025-10-25
导读:
保定市成功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河北省唯一入选地级市 河北新闻出版网(蔡海峰、刘国军)10月24日,在保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保定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李斌介绍保定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
保定市成功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河北省唯一入选地级市
河北新闻出版网(蔡海峰、刘国军)10月24日,在保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保定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李斌介绍保定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杨渤,市民政局低保核查中心副主任杨鸯出席并回答记者关心关注的问题。

去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国69个试点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我市成功入选全国试点,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制定全市统一需求调研表,围绕照护、生活、关爱3大类服务,设置康复护理、助餐助洁、心理疏导等21项评估指标,及时发现困难群众需求。通过与相关部门定期数据交换,把更多有现实困难和存在潜在困难的群众纳入救助视野。各县(市、区)对照评估指标“敲门问需”,全面建立服务需求台账,推动服务需求与救助项目实现精准对接。累计摸排低收入人口19.17万人,汇集服务需求2.03万条。
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整合民政、教育、住建、医保等11个单位29大项惠民服务政策,印制成册向困难群众发放。制定市级服务类社会救助基本项目指导目录,共3类9大项,明确服务类别、对象范围、服务标准。各县(市、区)结合市级指导目录以及服务对象需求和服务类供给资源,融入传统节日、居家环境和个体诉求等因素拓展服务内容,制定服务菜单,满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
突破政府单一供给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导多重主体参与,共同编织一张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救助网络。持续发挥民政力量,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展“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粽叶裹温情·小手牵银龄”爱心爸妈志愿服务活动,为“一老一小”送去温暖。健全“慈善+救助”机制,链接慈善资源,打造了“心丝带”、“守护星辰”、“爱心爸妈”帮扶队、“祁爱守护 共筑成长之路”儿童关爱等20余个公益服务项目。联动市县两级23家社会救助基金会,2024年以来募集善款112.48万元,帮扶困难群众682人,支出资金140.75万元。推广邻里互助。阜平、涞源、涞水、曲阳等地开展“一老一小互助团”公益项目,动员受助困境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去同村困境高龄、孤寡老人家中开展陪伴、探望和关爱活动,实现村(社区)可持续的低成本的互帮互助。
县级民政部门切实履行区域救助服务统筹中枢职责,部分县(市、区)利用动态监测大屏实现救助对象分布、服务覆盖、资源调度等信息的实时展示与跨部门共享。全市所有乡镇(街道),依托现有民政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设立综合受理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成为精准响应辖区救助需求的坚实服务骨干力量。全市8000余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定期入户走访,完善“一户一档”动态台账,将政策宣传、资源匹配精准延伸至基层最末梢,形成三级闭环服务网络,确保救助服务精准覆盖困难群众。
一方面强化政府资金引导,统筹使用省、市福彩公益金和县级财政资金共计359.3万元,开展困难群众上门服务、独居老年人关爱、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等项目,惠及困难群众5000余人。另一方面全市统筹使用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照料护理费,通过实施“照料护理费统筹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供给”模式,公开招标引入28家服务机构,对分散供养特困对象提供社会化照料服务,提供助洁、代购、健康监测等专业化上门服务。试点期间,累计为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服务6万余人次,累计支出资金2000多万元,服务对象满意度高。
强化服务供给准入管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方式引入优质服务力量。聚焦服务对象满意度。建立“乡镇定期回访、县级随时测评”机制,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嵌入服务过程实时评价、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实现服务对象满意度评测全覆盖,确保群众声音转化为服务质量提升的实际行动。
总体来看,试点工作期间,初步构建起“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序”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取得了可感可及的效果。以往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困难群众居室环境较差,虽然有低保、特困金等救助,但居住条件不好,一些低保家庭中的孩子需要心理辅导或者康复训练。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为这些困难群众提供针对性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有助于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品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制度框架,持续完善服务清单、服务规范指引、绩效评估等配套政策,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河北新闻出版网(蔡海峰、刘国军)10月24日,在保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保定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李斌介绍保定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杨渤,市民政局低保核查中心副主任杨鸯出席并回答记者关心关注的问题。

去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国69个试点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我市成功入选全国试点,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制定全市统一需求调研表,围绕照护、生活、关爱3大类服务,设置康复护理、助餐助洁、心理疏导等21项评估指标,及时发现困难群众需求。通过与相关部门定期数据交换,把更多有现实困难和存在潜在困难的群众纳入救助视野。各县(市、区)对照评估指标“敲门问需”,全面建立服务需求台账,推动服务需求与救助项目实现精准对接。累计摸排低收入人口19.17万人,汇集服务需求2.03万条。
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整合民政、教育、住建、医保等11个单位29大项惠民服务政策,印制成册向困难群众发放。制定市级服务类社会救助基本项目指导目录,共3类9大项,明确服务类别、对象范围、服务标准。各县(市、区)结合市级指导目录以及服务对象需求和服务类供给资源,融入传统节日、居家环境和个体诉求等因素拓展服务内容,制定服务菜单,满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
突破政府单一供给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导多重主体参与,共同编织一张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救助网络。持续发挥民政力量,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展“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粽叶裹温情·小手牵银龄”爱心爸妈志愿服务活动,为“一老一小”送去温暖。健全“慈善+救助”机制,链接慈善资源,打造了“心丝带”、“守护星辰”、“爱心爸妈”帮扶队、“祁爱守护 共筑成长之路”儿童关爱等20余个公益服务项目。联动市县两级23家社会救助基金会,2024年以来募集善款112.48万元,帮扶困难群众682人,支出资金140.75万元。推广邻里互助。阜平、涞源、涞水、曲阳等地开展“一老一小互助团”公益项目,动员受助困境家庭的孩子和家长去同村困境高龄、孤寡老人家中开展陪伴、探望和关爱活动,实现村(社区)可持续的低成本的互帮互助。
县级民政部门切实履行区域救助服务统筹中枢职责,部分县(市、区)利用动态监测大屏实现救助对象分布、服务覆盖、资源调度等信息的实时展示与跨部门共享。全市所有乡镇(街道),依托现有民政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设立综合受理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成为精准响应辖区救助需求的坚实服务骨干力量。全市8000余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定期入户走访,完善“一户一档”动态台账,将政策宣传、资源匹配精准延伸至基层最末梢,形成三级闭环服务网络,确保救助服务精准覆盖困难群众。
一方面强化政府资金引导,统筹使用省、市福彩公益金和县级财政资金共计359.3万元,开展困难群众上门服务、独居老年人关爱、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等项目,惠及困难群众5000余人。另一方面全市统筹使用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照料护理费,通过实施“照料护理费统筹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供给”模式,公开招标引入28家服务机构,对分散供养特困对象提供社会化照料服务,提供助洁、代购、健康监测等专业化上门服务。试点期间,累计为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服务6万余人次,累计支出资金2000多万元,服务对象满意度高。
强化服务供给准入管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方式引入优质服务力量。聚焦服务对象满意度。建立“乡镇定期回访、县级随时测评”机制,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嵌入服务过程实时评价、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实现服务对象满意度评测全覆盖,确保群众声音转化为服务质量提升的实际行动。
总体来看,试点工作期间,初步构建起“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序”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取得了可感可及的效果。以往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困难群众居室环境较差,虽然有低保、特困金等救助,但居住条件不好,一些低保家庭中的孩子需要心理辅导或者康复训练。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为这些困难群众提供针对性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有助于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品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制度框架,持续完善服务清单、服务规范指引、绩效评估等配套政策,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责任编辑:蔡海峰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