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五一假期,保定市疾控中心最新提示!
来源:保定疾控中心 编辑:蔡海峰 时间:2021-05-02
导读:
事关五一假期,保定市疾控中心最新提示! 河北新闻出版网(蔡海峰 赵博兰 郁伟)五一小长假正值春夏之交,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空气中弥漫着生机,生活中洋溢着希望。也许您早已控制不住想要放飞心情,去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千万注意传染病的防范。当前,我国
事关五一假期,保定市疾控中心最新提示!
河北新闻出版网(蔡海峰 赵博兰 郁伟)“五一”小长假正值春夏之交,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空气中弥漫着生机,生活中洋溢着希望。也许您早已控制不住想要放飞心情,去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千万注意传染病的防范。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阶段,尤其是近期全球疫情形势出现了新的复杂严峻情况,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很大,随着“五一”假期来临,人员密集出行、流动增加、聚会聚餐机会增多,相关传染病疫情防控压力进一步增大,为巩固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战略成果,严防重点传染病疫情发生,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非必要不去疫情流行和中高风险地区。
“五一”假期,公众应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应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如果确需前往,请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保后,及时主动向所在地社区(村)、单位报告,配合所在地社区、村委会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一、坚持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五一”期间,外出旅行、探亲、休假,要密切关注目的地的风险级别,避开中高风险地区,切实遵守当地测温、验码(健康码、行程码)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要注意错时错峰出行,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时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的管理,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头痛、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干咳、发热等症状,应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取消或中止旅行。
“五一”期间,要认真落实“防疫三件套”:坚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讲究个人卫生;时刻牢记“防护六还要”:口罩还要坚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公筷公勺还要时常用。
“五一”期间,要尽量少聚集、不扎堆,避免到空间密闭、通风较差的公共场所活动。如果前去景区游玩,应提前了解景区情况,遵守景区预约、限流、错峰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避免扎堆聚集;付款使用快捷支付,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导致免疫力降低。
“五一”期间,新冠病毒疫苗各接种点仍安排疫苗接种工作,已接种第1剂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2剂应在首剂接种后3周至8周内尽早完成;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第2剂应在接种第1剂次后4周至8周内尽早完成,尽量不要因为外出旅行等影响第2剂次的接种。
二、预防食物中毒
避免食物中毒。5月至10月是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时节。节假日期间外出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我国内地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因此,外出就餐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三、积极防控其他传染病疫情发生
1、诺如病毒肠炎
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或学校,但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疫情发生。近年来,我国就报告了数起在国内外旅行团人群中暴发的疫情。
感染途径: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将手指放入口中、接触病毒感染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也是引起感染的常见食品。
预防诺如病毒肠炎,要注意经常洗手,尤其在如厕或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或加工食物前;不喝生水;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接触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环境。此外,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和加工食物或陪护其他患者。
2、手足口病
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国每年4月至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月至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感染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天到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玩耍。
3、蜱传播疾病
5月至7月为蜱活跃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人员以及野外旅行者被蜱叮咬后,有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
发病通常在被蜱叮咬后1周至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此外,蜱还可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等多种传染病。
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河北新闻出版网(蔡海峰 赵博兰 郁伟)“五一”小长假正值春夏之交,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空气中弥漫着生机,生活中洋溢着希望。也许您早已控制不住想要放飞心情,去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千万注意传染病的防范。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阶段,尤其是近期全球疫情形势出现了新的复杂严峻情况,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很大,随着“五一”假期来临,人员密集出行、流动增加、聚会聚餐机会增多,相关传染病疫情防控压力进一步增大,为巩固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战略成果,严防重点传染病疫情发生,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非必要不去疫情流行和中高风险地区。
“五一”假期,公众应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应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如果确需前往,请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保后,及时主动向所在地社区(村)、单位报告,配合所在地社区、村委会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一、坚持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五一”期间,外出旅行、探亲、休假,要密切关注目的地的风险级别,避开中高风险地区,切实遵守当地测温、验码(健康码、行程码)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要注意错时错峰出行,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时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的管理,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头痛、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干咳、发热等症状,应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取消或中止旅行。
“五一”期间,要认真落实“防疫三件套”:坚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讲究个人卫生;时刻牢记“防护六还要”:口罩还要坚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公筷公勺还要时常用。
“五一”期间,要尽量少聚集、不扎堆,避免到空间密闭、通风较差的公共场所活动。如果前去景区游玩,应提前了解景区情况,遵守景区预约、限流、错峰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避免扎堆聚集;付款使用快捷支付,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导致免疫力降低。
“五一”期间,新冠病毒疫苗各接种点仍安排疫苗接种工作,已接种第1剂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2剂应在首剂接种后3周至8周内尽早完成;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第2剂应在接种第1剂次后4周至8周内尽早完成,尽量不要因为外出旅行等影响第2剂次的接种。
二、预防食物中毒
避免食物中毒。5月至10月是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时节。节假日期间外出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我国内地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因此,外出就餐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三、积极防控其他传染病疫情发生
1、诺如病毒肠炎
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或学校,但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疫情发生。近年来,我国就报告了数起在国内外旅行团人群中暴发的疫情。
感染途径: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将手指放入口中、接触病毒感染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也是引起感染的常见食品。
预防诺如病毒肠炎,要注意经常洗手,尤其在如厕或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或加工食物前;不喝生水;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接触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环境。此外,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和加工食物或陪护其他患者。
2、手足口病
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国每年4月至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月至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感染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天到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玩耍。
3、蜱传播疾病
5月至7月为蜱活跃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人员以及野外旅行者被蜱叮咬后,有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的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
发病通常在被蜱叮咬后1周至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此外,蜱还可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等多种传染病。
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责任编辑:蔡海峰
热点资讯
最新资讯